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新京报记者 裴剑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陈荻雁 付春愔
西城市民刘奕辰的第一辆电动自行车,购于2008年,“当时这玩意儿还属于新鲜事物,身边朋友很少有。”
刘奕辰回忆,这辆车座椅下面有个铅酸电池,“跑起来速度虽不到20,也嗖嗖的,我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追风’。”相关数据显示,这一年,北京全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为80万辆左右。截至2025年,这一数据增长为700余万辆。11月26日,北京市委发布了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非机动车管理。这是电动自行车治理问题首次被写入北京五年规划建议。
▲东城交通支队非机动车登记站外,等候上牌的市民排起了长队。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购买
电动车“增量”遍布大街小巷
令刘奕辰没想到的是,17年后,电动自行车已遍布大街小巷。
如今他骑的,已经是他购入的第三辆电动自行车,新买刚一年,配备了最新的智能系统,手机可解锁,续航达到70公里。
只要不是刮风下雨路途太遥远,刘奕辰基本用它代步。不过,平时用车的糟心事儿也一箩筐。
“停车特费劲尤其是地铁站附近,得腾半天地儿才能挤进去。”由于住西城老小区,平时偶尔充电口也靠抢。路上有的电动车横冲直撞,也感觉不太安全。
刘奕辰发现,多年发展下来,电动自行车在极大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时,由于充电、停放、骑行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影响了城市秩序。
交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北京市现有700余万辆电动自行车,规模十分庞大。
实际上,在近几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和交通综合治理任务中,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早在2022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抓好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管理。
所谓的“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安全管理”涉及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上路、停放、充电、执法、报废多个维度,涉及交通、交管、规划、住建、城管、市场、邮政、消防等多部门的工作。在2025年的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中,也继续提出了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可见这一任务的连贯性。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对辖区内一家电动自行车销售门店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在生产、销售层面,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对电动自行车实施目录管理,对于符合国标的车辆纳入目录,而不在目录内的超标电动车则禁止销售。
谈及电动自行车治理首次被写入北京五年规划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表示,“在如此重要的文件中提及加强非机动车管理,促进电动自行车规范有序发展,同时要求强化外卖、即时配送行业的协同监管,这标志着电动自行车管理纳入了北京市级层面的顶层规划视野,是未来城市治理、交通治理的关键。”
骑行
醉骑自行车同样违法
电动自行车的骑行秩序,可能是公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刘奕辰坦言,偶尔为了赶时间,自己也会有侥幸心理、逆行一段。针对公众认知中的“盲区”和“空白地带”,其实北京交管部门一直在努力。例如,近期在夜查机动车辆酒驾违法的同时,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也纳入了筛查范围,及时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对不起,您喝酒了。”今年11月的一个深夜,在朝阳区金盏地区的一处酒驾夜查点,随着交警手中的酒精检测仪亮起闪烁的红灯,并报出这样的提醒,一名停车接受酒驾检测的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满脸疑惑,“原来,骑电动自行车也不能喝酒呀。”
▲朝阳交通支队机场大队在金盏地区开展酒驾夜查,非机动车也被纳入其中。图为交警正在对骑行者进行测酒。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禁止醉酒后骑行非机动车一直是法规上的明确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不得醉酒驾驶,违反者会被处罚。据了解,如果达到了80mg/100ml血液酒精含量的醉驾处罚标准,则需要面临50元的罚款。
为了进一步规范非机动车通行秩序,提升城市文明交通水平,市公安交管部门已在今年7月份启动了非机动车十类不文明行为专项治理行动,对非机动车逆行、闯灯等违法行为持续开展查处整治的基础上,对骑车拍照、多人并排骑行、追逐竞驶、人行道骑行、酒后骑行等非机动车不文明行为持续严查严管。
此外,骑行玩手机、打电话同样属于“分心驾驶”的违法行为,交警在路面上也会进行执法处罚。
治理
年底前主要路口实现抓拍
为了更好地开展电动自行车的安全管理和执法处罚,目前,交管部门正在开展针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的抓拍试点。
“现在骑电动自行车也会被拍交通违法了?”“我收到了交警的短信,告诉我要去接受处罚,不知道是真是假?”今年以来,有不少北京市民都已经收到了交管部门发送的短信,告知自己在骑行电动自行车时存在交通违法行为,已被拍照记录。
记者了解到,这些短信确为交管部门官方发布,市民处理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可前往全市任意交管执法站,现场处理需要骑行者本人持身份证和电动自行车行驶证。交管部门表示,处罚并不是目的,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及时提醒增强骑行者安全意识。
▲丰台区蒲黄榆路口,有电动自行车斜穿、闯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根据规划,北京市计划于12月底前完成使馆区、“学医景商”等重点区域主要路口170余处设备更新,今年年底前,北京全市主要路口的“电子警察”都可实现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
其实,从去年9月开始,北京交管部门就已经在部分路段试点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并向市民发短信进行提醒告知。
从2018年开始,北京开始对电动自行车实行目录制管理,要求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后才可以上路骑行,这使得每辆电动自行车都有了唯一号牌,也让通过非现场执法手段抓拍电动自行车违法具备了基础条件。
执法
严查电动自行车违法改装
电动自行车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有道路行驶中的交通违法,还有一些违法发生在其他环节。其中,最为公众关注的是电动自行车的违法改装。
违法加装、改装电池有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根据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电动自行车的前后轮中心距离的长度不能超过125厘米。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对电动自行车改装货架进行测量。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北京工业大学城市交通学院院长陈艳艳认为,电动自行车的问题虽多体现于路面行驶环节,但根源涉及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多个领域,因此必须推动跨部门协同治理。除交通安全外,违法改装、充电安全、停放问题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样属于公共安全范畴,更需要多部门协作推进。
目前,交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已对电动自行车违法改装问题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主要是严查违规加装超宽后尾箱、解除限速以及加装电池等,通过联合执法手段,对一些危害交通安全的改装行为进行更精准执法,同时也可以锁定相关改装源头进行追溯执法。
新京报记者曾多次跟随交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的路面执法检查,每一次检查都能查获不少“改装车”。其中查获的不少车辆更像是电动自行车的“货车版”,后架又宽又长,车身还装有一圈防撞架。它们普遍存在解除限速违法,同时也有车辆存在超宽或超长违法改装情况,影响他人通行安全。
下一步,市场监管部门和交管部门还将联合执法,进一步追溯违法改装车辆的源头和改装门店。根据《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对于查实违法改装行为的门店,将对其进行3万元到5万元的处罚。
夜查执法中,交警还会对电动自行车是否存在改装灯光的情况进行现场检查。违法加装、改装灯光以后,灯光的照射将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的通行安全造成影响,特别是对向骑行时,常常晃得正常行驶的非机动车骑行人睁不开眼,甚至影响机动车驾驶人视线,导致看不清前方状况引发危险。
对首次发现的违法车辆,将对骑行人进行警告处罚,现场责令拆除加装灯具或还原回原车出厂灯光标准,如再次发现车辆违法改装,将依法扣留车辆,对驾驶拼改装电动自行车上道路行驶的违法行为,依法处500至1000元罚款。
管理
今年61个地铁站外新增停车区
停放同样是电动自行车管理中的“老大难”,特别是地铁站附近,作为市民通勤出行的重要场景,地铁站周边每天的车流量、人流量密集,同时,各类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需求集中,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的情况。
“为了方便市民通过骑行接驳地铁,交通部门针对地铁站外的停车问题加强治理。”北京市交通委交通综合治理处副处长朱杰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北京61个重点轨道站点接驳环境焕新升级,新增非机动车停车面积10万余平方米,解决了不少出行热点区域周边的自行车停车难问题。
具体措施方面,北京市通过“一街一策”交通综合治理,针对地铁站点周边“潮汐式”拥堵、非机动车乱停、接驳不畅等痛点,充分发挥街乡镇主体作用,通过多种举措开展地铁站外接驳秩序治理。
为了方便市民“骑车+地铁”出行,北京交通部门正在开展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改造和停放秩序整治,为自行车寻找停放空间。闲置的小汽车位、可以移至别处的绿地,都成为增加停放空间的“可选项”。
▲潞城地铁站外的非机动车停车场,工作人员正在码放车辆。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除了提供更充足的停放资源外,位于通州区潞城镇的潞城地铁站今年已经开展了针对违停非机动车的清拖工作。清拖了数百辆无序停放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畅通了市民的出行道路。
通州区潞城镇交安联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便于市民了解相关的要求,他们提前就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和提示,并且在地铁站出入口悬挂、摆放了提醒标牌,“主要针对的就是在盲道上、出入口旁停车,阻碍正常通行的行为,我们会安排专人将这些违停的非机动车清拖至指定的停车场。”
经过统计,今年10月份北京市民关于电动自行车各类问题的投诉量,较今年9月份同比下降了38%,其中就涉及了停放秩序、超速问题、改装问题等。明年交通部门会将非机动车停放治理覆盖面扩大到北京全市所有轨道站点,筛选出部分舆情反映集中且市民关注的重点点位。
治“安”
引导市民室外安全充电
与停放问题类似,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问题同样属于静态交通的范畴,这一环节存在的问题也是有关部门治理重点。
记者注意到,北京市2022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动自行车全链条管控的实施方案》提出,分类别分场所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全覆盖,其中明确提到“充(换)电柜为主、充电桩为辅”的思路,新、改、扩建小区还要明确充电设施配建比例。
为了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导市民群众室外安全充电,北京市已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专项整治工作。在北京不少住宅区、写字楼都对电动自行车停车区、充电区进行了升级改造,加装了自动灭火装置和防火隔板。
▲古城地铁站C口,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增设了智能灭火装置。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石景山区玉泉路、古城、八宝山、八角游乐园4个地铁站的8处停放区,就率先增设了智能灭火装置,成为北京全市首批配备智能预警系统的轨道交通非机动车停放区。其发现火情后可智能自动报警、灭火,喷洒的专用灭火药剂的灭火效率比普通干粉快6-10倍,可在10秒内将温度从1100℃降至40℃,有效阻止电池复燃。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方面介绍,城管委聚焦充电设施安全建设运营,从供给侧发力保障市民群众室外安全充电。截至今年7月,北京全市累计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接口137.9万个,并以惠民理念引导居住区充电降本降费,将每度电充电总费用维持在1元的水平。市城市管理委还将会同市财政局,引导充电设施企业主动降低充电服务费、向居民用户让利,适度给予企业奖励资金支持。
根据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制定的《新建居住项目电动自行车相关配建指标》,让住宅小区应建设多少电动自行车停车位的标准得到细化,明确0.5-0.75辆/户的停车位配建指标,推动新建改建项目同步建设充电场所和设施,将充电设施建设列入城市管理发展规划,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等专项工作统筹推进。
今年8月,东城区城管委在全区范围内对居民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情况进行免费检测。目前,北京多区也都开展了此项工作,为市民的电动自行车开展免费电池安全检测。
规范
拟明确骑乘电动车戴头盔
在电动自行车的规范管理中,法律的支撑始终是关键。目前实行的《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是在2018年实施制定的,有必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在2025年6月25日至7月24日期间,《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9月24日,该修订草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次审议。
记者注意到,此次修订涉及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比如要求骑乘电动自行车都应当佩戴合规头盔;明确电动自行车行驶证、号牌有效期为十年。有效期届满后不得上道路行驶;针对快递、外卖等行业车辆,还将采取专用号牌管理制度。
▲东三环双井路口,部分电动自行车骑行者未佩戴安全头盔。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据统计,近八成的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正确戴头盔可降低70%-80%的严重脑损伤风险。从出台法规的地区看,头盔佩戴率与安全防护效果均有明显提升。根据戴头盔保安全的国际共识,综合社会各界的意见,参考外省市做法,在条例修订草案中,将现有条例中的倡导性条款修改为强制性规定,要求骑乘电动自行车应当戴头盔,保障生命安全。待新规出台后,对未按规定戴头盔的,公安交管部门将依法处警告或者1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此次修订的条例除了约束骑行行为外,规范停放秩序和拓展停车资源也是重点内容。北京市交通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在对该条例进行解读时强调,为了解决非机动车停放难题,北京也将从立法层面保障非机动车停放用地供给,同时明确了各方在管理非机动车停放问题上的权责。
协管
强化外卖配送行业协同监管
针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快递、外卖行业电动自行车管理问题,《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修订后,将明确行业车辆管理制度,建立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快递、外卖等行业车辆专用号牌管理制度。同时,明确使用非机动车提供快递、外卖等服务活动相关企业建立健全从业人员、车辆信息档案及管理制度,依法履行算法备案手续等主体责任。规定相关部门行业监管要求,授权制定快递、外卖等行业车辆管理办法。
在此次发布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及了“强化外卖、即时配送行业协同监管”。
“当前外卖及即时配送行业从业人员中,电动自行车使用比例高,违章行为频发,部分原因是源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比如对配送超时采取罚款等措施,这是一种不良的导向。”陈艳艳认为,应该借此契机,构建起政府、行业共同推进的电动自行车治理系统,构建更公平、友好的从业环境。
“规划建议中还特别强调对外卖和即时配送行业的协同监管,这也是源于该领域在交通安全与秩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程世东告诉记者,通过他对全国一些主要城市的调研发现,尽管外卖行业车辆数量在全社会电动自行车总量占比并不高,约占总量十分之一,但其涉及的交通事故在电动自行车相关事故中占比却接近一半。
程世东强调,这背后既有骑手安全意识薄弱的个人因素,也与企业配送考核制度、派单机制等平台管理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有效的治理需要超越单一的路面执法,转向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协同的“全链条”治理模式。也要求相关企业必须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优化管理算法,真正重视交通安全,与政府监管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